轉載|南沙科創新力量 ——運星科技徐建勛:智能交通技術為“綠色出行”服務,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新征程,再出發,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這是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濃墨重彩提出的。我國城市群發展迅猛,又是交通大國,交通運輸是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運用智能交通技術為綠色出行服務,對于我們交通人來說,責任在肩,刻不容緩?!睆V州運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建勛說道。
徐建勛,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現代交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技術總監,廣州康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運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廣東智能交通信息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物流研究所技術骨干,專注智能交通行業項目管理工作20年。2011年起在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從事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所在團隊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廣東省科技攻關計劃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研究等20多項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與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15篇;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26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56項;近三年有11項自主知識產權成果認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出版學術專著1部(《交通信號協調控制理論模型與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參編教材1部(《交通管理與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先后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廣州市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
隨著城市機動車數量的迅猛增加,車輛廢氣排放對空氣的污染極為嚴重,加重了灰霾天氣。城市道路交叉口作為車流的集散交匯地,車輛經常在此加減速,導致汽車燃油消耗量和尾氣排放量急劇增大,因而道路交叉口成為機動車能源浪費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場所,是城市環境容量超標的關鍵位置。據試驗測算,一輛小汽車從時速7公里/小時至88公里/小時需加減速100次,比勻速行駛時要多消耗燃油6升,如果換成卡車,則要再多消耗燃油8.4升。研究試驗表明,車輛在起動與制動時排除的廢氣量是勻速行駛時的7倍以上,廢氣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勢必造成大氣污染,嚴重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因此,如何把創新技術應用于道路交叉口交通管理,減少通過車輛停啟次數,成為行業重大技術需求。2010年,由廣州市政府與教育部共建,華南理工大學牽頭組建的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落戶南沙建設。研究院既是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也是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是具備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優勢的科技創新平臺。徐建勛所在的現代交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正是首批選送入駐研究院的單位,在研究院的支持下,徐建勛等一批技術骨干結合行業重大技術需求,集中力量專注開展交通信號控制科技成果轉化,成功孵化出康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廣州運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兩家科技型企業。徐建勛表示,公司目標為:立足現代交通市場需求,專注智能交通關鍵技術,發展智能交通,建設智慧城市,助力節能減排,實現低碳出行。目標的訂立和實現源自他對團隊自主核心技術充滿信心,源自交通信號協調控制技術在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徐建勛親自擔綱總經理,著手組建研發團隊,開展核心技術的應用推廣,憑借多年來技術研發經驗,他帶領團隊快速實現交通信號協調控制核心算法突破。該算法通過合理控制交叉口信號燈的燈色變化,指揮交叉口各向車輛與行人有序通行,從而達到減少交通擁擠與堵塞、保證城市道路通暢、降低交通污染與能耗、避免發生交通事故的控制目的。通過大量現場調研和反復修正,徐建勛充滿信心地表示,技術的應用推廣必能大大緩解交通擁堵,從而使得區域內的交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改善區域空氣質量,從而提升城市宜居質量。廣州電視臺綜合頻道“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專題報道,對團隊技術進展專訪如何有效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面對這全球交通領域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除了通過進一步優化設計機動車發動機和尾氣催化等辦法外,還可以通過優化道路車輛快速通行的辦法來實現。為此,依托華南理工大學智能交通系統科研團隊,徐建勛整合多方資源組建了一支由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簡稱ITS)領域資深專家帶頭、以博士和碩士為骨干的研發團隊,將最新的智能交通理念、先進的ITS技術、互聯網技術運用到智慧城市建設。經過團隊集中攻關,終于實現了創新技術突破,研發出干道/區域交通節能減排優化控制技術,構建一套城市交通節能減排優化控制系統,并在多個城市道路實現控制系統的規?;瘧檬痉?。進入產業化階段后,技術成果廣泛應用到全國各大中城市的主干道,隨之而來的是優異的道路協調控制效果和明顯的社會效益,也就吸引到來自廣州、佛山、中山、茂名、義烏,嘉興、嘉善、南昌、貴陽、重慶等多個大中城市的交警部門陸續開展交通智能協調控制合作與應用。目前,技術成果應用已覆蓋國內2000多個交叉口,應用前后效果對比顯示,車輛通過路口的平均行程時間縮短25%,延誤時間縮短30%,停車次數減少60%。市科技局帶隊到研發中心實地調研,對研發團隊技術成果轉化成效給予充分肯定徐建勛以“天時、地利、人和”來總結產業化成功之路。國家省市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社會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的大形勢,造就了“天時”;團隊落戶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得到南沙區科技部門在政策扶持、知識產權等多方面支持,造就了“地利”;充分利用多年技術儲備,順利組建由多專業、跨學科研究人員組成研究團隊,同心協力組建企業開展市場推廣團隊,實現了“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的跨越,造就了“人和”。目前技術儲備大致分為7個方面,包括:1.交通工程規劃、設計和咨詢;2.城市ITS共用信息平臺技術;3.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信號控制技術;4.有關信號控制的軟件和硬件的開發研制;5.交通信號采集設備研制開發;6.實施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與相應的工程建設管理;7.交通流量平衡分析、秩序管理、安全管理等。這些技術儲備形成了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現代交通產業鏈。徐建勛介紹,為了加快技術應用推廣,2018年經廣東省知識產權局批準,團隊組建了“廣東省產學研高價值專利育成中心”,通過廣州康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廣州運星科技有限公司實施了產業化發展。2021年2月,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公布了廣州市創新產品目錄入選名單共50項產品,其公司研發的“多源交通信息檢測實驗系統”和“交通信號控制實驗系統”2個創新產品榜上有名。對于如何推進研發和企業發展,徐建勛提出了自己想法,他說:“我們團隊下一步要通過技術研發,實現復雜路口紅綠燈變換時間更加合理的設置,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狀況,盡量減少機動車在行駛中的減速、怠速和加速,對車流量大且人流量密集的重點路段實現人車時空分離,確保市區主要道路暢通,對老城區內的狹窄道路則利用交通組織優化設計方法,改善道路行車環境。我們將在南沙區內進行實地測試驗證,優先服務南沙智慧交通建設,按照‘十四五’規劃部署,為我國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助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